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白手起家创学府,百年校史填空白 ——我院重走办学路

发布时间:2021-12-28 21:27    浏览次数:

      2021年7月6号,我院的学生在经过一上午的奔波后,来到了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充满辉煌历史的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八年流亡,辗转搬迁而弦歌不辍,曾经的烽火狼烟已销声匿迹,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留下的是历经血与火的办学遗址,以及那跨越百年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辗转流亡寄乡庙,烽火连天保安宁。团队成员踏着露水来到这里,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迎面而来。成排的房屋,是曾经的教室;灰砖白墙,是教育的辉煌;断壁残垣,也是过往的耻辱。饱经沧桑又充满红色历史的古村落,在青山环抱之中,默默承载着河南大学与潭头镇人民肝胆相照,守望相助的历史。河南大学选择了潭头,而潭头亦选择了河南大学。辗转千里,河南大学文、理、农三个学院设在了大王庙村。大王庙的百姓腾房让舍,为河大师生提供食宿,教学及办公帮助,给予河大莫大的支持。团队成员抚摸曾经的雕花石柱,仿佛听见百年间的风霜雨雪。
      挽手相助共患难,青山永结深厚情。村中现如今仍保存着众多明清遗址,百年的娃娃桥依旧矗立,时光流转,身边风景的已经几番轮换;村中散落的古井,在向世人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尽显典雅的老宅院,石板上依旧残存昔日的繁华与兴旺。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上午,攻进潭头镇。盲目奔逃的人流在赶往北山的途中突遇强敌,日军清兵开枪射击,当场6人死于非命。农学院院长王直青和段再丕教授等20名师生被俘。在这场空前的劫难中,死难师生及家属达16人,失踪25人。而与此同时,大王庙村民将农学院的显微镜、植物标本悄然埋藏,把理学院实验室的贵重器材、仪器搬入自家地窖,将发电机、电动机埋于自家后院,各处收集散落的图书资料。国难当头,“华北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但是在潭头大王庙百姓的帮扶下,农学院等多个学院被保留的了下来。农学院随后逐步发展,演变成团队成员的学校——js06金沙登录入口。
      青山处处埋忠骨,微风阵阵慰英魂。在了解了河大和农大的与大王庙群众的深刻情谊之后,他们到达了石坷村看花岭,来到了潭头惨案纪念碑。汉白玉砌成的纪念碑耸立在广场中央,青砖垒起的坟茔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显得肃穆悲壮。碑文记载了河南大学与潭头人民肝胆相照、守望相助,共同助力中原教育事业的壮举。团队成员表示此次重走河大和农大办学之路,感受到了河大师生和潭头群众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团队成员经过此行,目睹当年的办学遗址,深刻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青年学生更应当肩负历史使命,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攻坚克难,在传承华夏儿女血脉中开拓前行,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开绚丽之花。(文/朱家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