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学院新闻 >

我院杜向党教授团队在替加环素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研究领域取得两项进展

发布时间:2023-09-05 13:07    浏览次数:
      近日,我院杜向党教授团队在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CRKP)中发现了一种可介导替加环素高耐药表型的机制,其由tet(A)v的扩增引起,该成果以“Emergence of high-level tigecycline resistance due to the amplification of a tet(A) gene variants in clinical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为题,发表于权威期刊《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问题。在之前的研究中,耐药基因tet(A)v被普遍认为仅介导对替加环素的低水平耐药。本研究通过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析中发现,tet(A)v的携带率为62.1%,且其能在低水平替加环素浓度暴露下,快速发展成为替加环素高水平耐药表型。通过测定基因拷贝数和qRT-PCR,发现并确证了tet(A)v的扩增和过表达。通过分析原始测序数据和质粒图谱深度,发现了Tn1721tnpA同源序列参与了tet(A)v区域的扩增,并通过可转移单元(TUs)形成大量的串联重复序列。此外,流行病学分析表明, tnpA同源序列形成的TUs结构普遍存在。这些结果显示,tet(A)v以及其组成的TU结构极有可能成为替加环素高耐药表型出现的温床,并提示在临床用药中,应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tet(A)v的持续关注和监测。


      博士生于润浩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杜向党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mi.2023.07.030
      为了加强临床上对替加环素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氏菌(HvKP)的检测和监测,课题组开发了基于CRISPR/Cas12a的耐药病原菌检测生物传感器,通过微阵列和新型纳米材料的使用,实现了耐药病原菌的低背景、多靶标、高通量检测,解决了传统病原检测存在背景荧光信号较高、检测结果准确度和特异性较差的问题,该成果以“Violet phosphorene nanosheets coupled with CRISPR/Cas12a in a biosensor with a low background signal for onsite detection of tigecycline-resistant 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为题发表于权威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研究基于替加环素耐药HvKP的高毒力标志基因iucAiroBpeg-344rmpA和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A),建立了可视化检测该病原的CRISPR/Cas12a方法。但研究的初期发现,常规CRISPR/Cas12a方法存在较高的背景荧光,其由非特异性扩增和检测导致,易造成对结果的假阳性判读,从而影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特异性。针对上述不足,研究采用改良化学气相输运方法,合成并表征了紫磷烯纳米片(VPNSs)。通过在CRISPR/Cas12a检测体系中加入具有吸附DNA和荧光淬灭作用的VPNSs,成功将较高背景荧光降低了32.7%,实现了肉眼无可见背景荧光,从而提升了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准确度。通过整合荧光成像系统(FIS),开发了可便携检测替加环素耐药HvKP的生物传感器VPNSs-CRISPR/Cas12a-FIS。针对该病原的感染小鼠模型,依次通过采集血液样本、DNA快速提取、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VPNSs-CRISPR/Cas12a-FIS检测,实现了对替加环素耐药HvKP的检测,其肉眼判读结果与病原菌分离鉴定、基因序列测定的结果相一致,所需检测时间为60 min,检测限为1 cfu/反应。

 



      副教授李成龙、博士生武一帅、硕士生陈莹杰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杜向党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的资助。(文/李成龙)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nb.2023.134509 
Baidu
sogou